沖繩的首里城於2000年被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,每年都有超過250萬以上的觀光客造訪,是造訪沖繩必去的觀光勝地,
2019年10月31日,竟然發生大火,1992年才復原重建,27年後竟然又遭祝融肆虐,正殿和南、北殿已全數燒毀,讓當地與多年參與復原工作的學者們無法接受。

2019年4月,擁有850年歷史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突然發生火警,消息一出後全球震驚。當局政府隨即派出上百名消防員,極力搶救世界知名的文化遺產。雖成功救回巴黎聖母院,但日後恐花上10年之久,才能恢復巴黎聖母院原本的面貌。


在我們哀悼巴黎聖母院、沖繩首里城失火的同時,熊安心也希望大家可以回望台灣曾經發生過的「古蹟失火」案。所以,今天熊安心要帶你來了解,台灣古蹟失火常見的3個原因,以及我們可以從哪2個面向進行古蹟防火。

古蹟失火三大原因
巴黎聖母院失火後,許多台灣人紛紛注意起台灣的古蹟失火案。根據「台灣文化資產火災列表」中統計,從2016年至2019年間,台灣發生了約26件古蹟失火案。
這些古蹟失火原因,可歸納為以下三點:

 

1. 台灣古蹟失火首因-人為縱火

當台灣的老舊建築物被評定為古蹟時,則需由該建築物的所有權人,提交管理維護計畫書,包含日常維運、定期維修、經營管理、防災防盜等緊急應變措施,且一旦被政府評定為古蹟,就須受文資法保護,同時該土地及建物也會受到政府監督。

老舊建物成為古蹟後,不論修繕或是變賣,都須經過政府長時間的審查、同意,種種的限制相當不利於土地開發或工程營造。因此,才會有許多老屋在進行古蹟資格判定期間,或是成為古蹟後幾日,出現疑似人為縱火的「自燃」事件。
 

2. 古蹟內部線路老舊-電氣設備起火

台灣的古蹟多為寺廟及建物改建而成的博物館或展場。為了不影響建築物的完整性及美觀,
這些建物內的電氣設備及配電系統,在維修時多會依循當初建造時的規格標準,因此也無法依照現今的防災標準安裝防火設備。
而這些地方大量使用燈具、延長線,或是展場長時間用電,皆有可能導致用電量過大,若電線無法負荷電流量時,就有可能導致火災。

 

3. 燒金紙的傳統習俗-外來火源及熱源

台灣多處古蹟多為寺廟,而這些古蹟寺廟大多創建百年,香火旺盛、人聲鼎沸,每到傳統節慶時,金紙一捆一捆的燒,香爐中的火像永遠不會滅似的。
寺廟中充滿可燃因子,如香灰、金紙、鞭炮等火源,所以更該審慎管理或是明訂相關規定,並禁止在周遭堆放可燃性物品,以免增加古蹟失火的機率。

(來源:https://reurl.cc/1NZ1Y)

 

古蹟防火兩大措施
根據文建會統計,約有81%的台灣古蹟為木造建築,「木頭」是極易燃燒的建材,若不慎失火,文化資產將付之一炬。

加上許多現代的防災設備及防火辦法,較不適用於傳統古蹟。因此,內政部消防署希望透過以下兩個面向,降低古蹟起火率,保護文化資產。

1. 加強周邊硬體設備

由於古蹟建物的特性,抗災性既不如現代建築,也無法依照現今標準補強相關防火設備。因此,消防署多建議於古蹟周邊加強硬體設備,如商用大容量強化液滅火器、消防栓,或設置監視設備、紅外線火焰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等,以防有心人士蓄意縱火,同時也能在火苗初長先行偵測並撲滅,爭取時間搶救古蹟。

2. 教育人員防災觀念

古蹟內部的管理人員應依照建物特性,制定專屬的防災計劃,並熟悉消防安全設備操作。同時,也須熟記古蹟的逃生避難路線,才能在火災時,搶救文化資產及疏散人員。
不僅需加強內部人員的消防安全意識,也應定期安檢及進行消防演練,確保古蹟防火機制完整及內部人員具備火場應變能力。

 

每項古蹟都蘊含了前人寶貴的文化資產,在我們關心巴黎聖母院大火的同時,也應反思我們對待台灣古蹟的態度。
熊安心不僅專注分享防火知識與消防資源,也希望能透過我們對火災知識的推廣,為台灣古蹟盡一份心力。

延伸閱讀:哪些營業場所必須配置滅火器?滅火器配置規定及滅火器推薦
首里城照片來源:  沖繩旅遊人